浙江、陕西、山西,短短45天内,习近平三次出京考察。
浙江之行,他重访安吉县余村、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;再赴陕西,他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;来到山西,他考察汾河治理。
一路走来,一个主题贯穿这三次考察全程:“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”。全国两会召开前夕,习近平在地方考察中一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,释放出的信号非常鲜明。
汾河,山西的母亲河,在太原市区有9条主要支流。曾经,“九河”几乎全是黑臭水体。
浙江安吉余村,习近平15年前就是在这里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科学论断。再访余村,习近平动情地说,时间如梭,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,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,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。
安吉余村、西溪湿地、秦岭和汾河,这些习近平最近三次考察到过的地方,都是观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。
余村关闭矿区这一摇钱树并没有返贫,反而路子越走越宽广,实现了腰包和生态的双赢;西溪湿地因为生态改善,从边缘地带变成杭州的一张城市名片;秦岭的好山好水曾因违建别墅受严重破坏,如今已通过专项整治回归自然。这些具体、清晰的变化,都将增强人们坚持绿色发展战略的信心。
“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,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”。在习近平看来,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。
当前,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。抓紧复工复产,把时间抢回来、把损失补回来,十分迫切。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,会不会重走发展的老路?
习近平看得明白,“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,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,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”。因此,不管有多么艰难,都不可犹豫、不能退缩。
这三次考察,传递的信号很明确:无论形势多困难、挑战多严峻,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。
对生态环境工作,习近平历来看得很重。他一直强调要“算大账、算长远账、算整体账、算综合账”,指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。因为在他看来,这“既是重大经济问题,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”。
在汾河岸边,习近平说,治理汾河,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,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。
在秦岭山脉,习近平说,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,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他还特别强调,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,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就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,要求严肃查处。他说,抓这些事,都是着眼于确保中华民族长远发展、确保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,都是全局之计、长远之计,都是国之大者。
站在这个层面,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的誓言: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。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,这样人民不会认可,也经不起历史检验。”